12月17日,由品观APP主办、主题为“预见”的2018化妆品产业趋势大会暨品观APP年会进入第二天。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亚洲购物中心协会副主席郭增利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购物中心的市场变化与趋势。
他首先梳理并预测了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1990年-2001年,是中国购物中心稳健起步的阶段。这一时期,购物中心年增20-30家,与零售业态同步发展,但零售设施与地产开发尚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
但郭增利也指出,这一阶段本土化妆品品牌普遍创新不足,忽视消费潜力,没有及时跟上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逐渐被洋品牌超越。
二、2002年-2008年,是购物中心畸形增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在土地招拍挂规划中采取住宅捆商业的政策,背离只租不售原则,百货SC化启动(指百货购物中心化),购物中心爆发增长趋势形成,从2003年236家到2008年增长到2000家。
与此同时,以丝芙兰为首的化妆品连锁开始把拓展重心放到街边店,化妆品市场爆发增长基础形成。
三、2012年-2017年,购物中心开始走向规范化。这一时期,中国购物中心年增300-500家,并且由一线城市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对化妆品牌品牌而言,很多品牌看到了这些购物重心商业运营的能力与前景,开始大规模进驻购物中心,成购物中心主力租户。
四、2018年-2025年,传统的购物中心模式将迎来重构,开始强调零售与地产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郭增利认为,中国购物中心开到今天,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简单的招品牌入驻,到现在更愿意跟品牌一起合作运营、共同成长。
郭增利分析,2018年以后,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路线将孕育出崭新模式,未来会以科技、教育、文化为零售赋能,以一切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为零售赋能。比如新零售就是以新科技为本质的零售模式创新。
郭增利用一句话总结,从过去到现在,中国购物中心逐渐从散点思维走向服务整合。
而从现在到未来,中国的购物中心将会出现六大变化:
1、强调场所内涵。注重现场服务和空间场景的社交创造力。
2、强调社会属性。以社会功能整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地位。
3、强调文化情怀。具有超越商业范畴的精神消费和满足能力。
4、强调技术应用价值。将成为聚集各种新科技手段的重要领域。
5、新消费/新服务的缔造者。共享思维构建购物中心空间经营新准则。
6、新品牌的策源地。在某种意义上,购物中心可以利用极强的运营能力反向推动新商业品牌成长和壮大。
面对这些变化,郭增利认为未来只有不断创新玩法,不断求变的品牌,才会更受购物中心的欢迎,购物中心也更希望与品牌共同运营、共同成长。
具体到化妆品牌,他指出品牌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对焦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比如,如果希望在规模上与购物中心合作,就可以跟规模化、可复制的购物中心合作;如果有着精准的定位人群,那就可以跟专注于某一类人群的精品化购物中心合作;如果乐意追求不同的商业模式,则可以跟创新型购物中心合作。
他认为,品牌在入驻购物中心时,要找准与品牌调性或者目标相符的合作对象,才能更好地促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