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月15日),各种行业乱象再次被摆上台面。
在央视财经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央视财经)发起的#315在行动#话题下,两则美妆相关的新闻被置顶。一则为不法美容机构#除皱项目导致女子眼睛一大一小#,另一则为#315晚会调查记者揭露好评刷单黑幕# 。
目前,#除皱项目导致女子眼睛一大一小#话题阅读高达208.8万,不少消费者表示“医美真的要好好管管了,朋友圈里随便一个美容院都能打针开刀”“拒绝美容变毁容”。而关于#315晚会调查记者揭露好评刷单黑幕#的话题,阅读量也达到101.1万。
美容变毁容?医美藏着多少坑
据了解,央视财经曝光的是位于秦皇岛海港区的一家科技抗衰美容机构,消费者赵女士在做了皮肤除皱项目后,渐渐发现自己的眼睛变得一大一小。在与美容机构后续沟通中,赵女士发现自己做的皮肤除皱项目实为泪沟填充项目。
经赵女士询问正规整形医院后发现,正常情况下,泪沟填充项目不应该使用玻尿酸,并且美容机构的手法有问题。也就是说,这家美容机构并不规范。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美容针剂注射需具备三项最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具备医生执业资质的整形外科医生或皮肤美容科医生进行注射操作;二是必须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注射;三是必须使用国家药监部门许可认证的医美产品。
而秦皇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人员指出,该美容机构并没有在当地卫生部门注册登记,且不具备医疗整形的资质。割双眼皮、注射玻尿酸等整形项目,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必须具有专业资质的医院和从业人员才能进行。
但医美行业的暴利属性,还是引得很多并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人纷纷涉足,由于相关法律还未完善,从而导致非法乱象频频发生。
据媒体报道,就在去年4月,上海警方会同上海市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部门和医疗美容行业协会,一举捣毁2个非法经营走私入境医美产品的犯罪团伙,查获未经国家批准进口的肉毒素、玻尿酸等医疗美容类药品和医疗器械14.7万支(瓶),查处了60余家无证医疗美容诊所,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涉案金额6400余万元。
相关人士表示,非法行医者做微整形一年赚一两百万“很正常”,许多没有医学资质的人员通过参加短期的培训,就可以加入到了整形美容大军。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保洁员、洗头工、化妆师,甚至是挖掘机司机、电焊工等,通过三五天的培训,摇身一变,就成了“整形专家”。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从上至下开展了打击非法医美专项整治行动,对各类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场所等进行了规范,严厉打击了各类无证医疗美容服务行为。未来,在持续加强医美行业的全链条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培训、非法制品等行为的基础上,整个医美行业将逐步走上正轨。
疯狂刷单!电商平台销量的猫腻
今日,央视财经还发布了一则消息,揭露了好评刷单黑幕。
据悉,一名记者为了调查手机电商平台销量好评刷单造假情况,亲自开设了一家网店,以掌柜的身份接触提供刷单业务的幕后操盘手,还与一位手中握有几十万刷手的负责人见面,获得了大量的一手内幕信息。
视频中,刷单工作室负责人纷纷表示,“咱们频道的商家有八千多,只要是可以在网上交易的大型平台,咱们都可以帮你提升信誉和销量的”、“一天的话刷个七八百条、一千来条都没有问题”。
可以看到,基于商家大量的刷单需求,虚假的信誉被当做商品肆意买卖,在这样的交易之下,消费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力。
事实上,刷单行为无孔不入,在美妆电商领域也是屡见不鲜。
2020年5月11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就公布了深圳一家化妆品公司“刷单”卖化妆品被罚20万的案例。
相关报道显示,深圳市素瑕化妆品有限公司在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生产素瑕兰黛卡莉遮瑕膏和素瑕柔润自然遮瑕膏。同时,当事人为提高拼多多平台“素瑕官方旗舰店”的销量,采用刷单形式,虚假提高该网店销售数据及好评率。截至2019年7月22日,共刷单1927单。
而早在2016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了部分电商平台网购面膜刷单的内幕。
央视315记者在淘宝上开了主营面膜的美妆店后发现,只要支付给“刷客”千元佣金,便能在三天内升级为蓝钻,拥有200多条好评。即便店内没有一件真实商品,也可以通过网上的“代发空包”服务,将一件件并不真实存在的包裹签收。
如今,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热,刷单造假的不正之风更是蔓延到了直播间,观看人数虚构、销售数据造假等问题屡屡被曝光。而那些被炒爆的货物,很可能还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2020年双十一带货高潮过去后,中消协曾发布《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报告》,其中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等知名主播榜上有名。而在前不久,因李佳琦力荐而爆火的TriPollar初普美容仪才因为存在烫伤风险而“翻车”。(详见《李佳琦带火的美容仪二上热搜,这次因为“毁容”!》)更早之前,快手顶流主播辛巴售卖“糖水燕窝”一事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系列乱象都在呼吁着更严格、规范的监管。“3.15”晚会现场,市场监管总局就正式发布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针对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办法》界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定位,明确了各参与方的责任义务;针对虚构交易、误导性展示评价、虚构流量数据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制,禁止各类网络消费侵权行为。
相信在监管“重锤”之下,美妆电商领域将迎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