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指出,将发挥日本、韩国、RCEP区域进口博览会等带动效应,通过推动落实“6小时通关”、拓展进口新渠道、构建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等举措,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中日韩美妆等特色商品集散地。
这意味着,山东首个美妆产业园,已进入项目启动倒计时。
随着国内美妆行业迎来新一轮黄金时代,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美妆产业园呈井喷之势,产业规模更是剑指千亿级。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除了计划建设的,目前已启动和不断扩建的产业园有10余个。
然而,美妆产业园高速发展的背后却争议不断:“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大多是披着美妆外衣的房地产项目”、“大量电商产业园半死不活,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美妆产业园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上半年新增5家,是以往5年总和
今年以来,国内美妆产业园进入加速布局阶段。
如表格所示,长沙“美妆谷”、广东“新州美谷”项目已于今年3月、4月先后动工。按照规划,前者将填补中西部美妆行业集聚区的空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和上海“东方美谷”、广州“白云美湾”、湖州“美妆小镇”一起,形成美妆产业“四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后者将利用大湾区枢纽位置,为新州创谷打造枢纽之上的智造美业园区。
北京“未来美城”、福建“平潭美妆产业园”的项目规划也在上半年相继出炉。其中,“未来美城”是目前首都唯一的化妆品产业集中区,更是北部地区首个以政府主导的化妆品产业集群,重要性不言而喻。
“平潭美妆产业园”则致力于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坚持实验区闽台合作窗口和对外开放窗口定位,打造“两岸美妆岛”名片。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019年5年内,已动工或初具规模的产业园才5个;2020年一年内就有“中国美都”、“西部美谷”、“南方美谷”、“华中美谷产业园”4个产业园官宣启动,对标上海“东方美谷”;而今年上半年以来,包括上述正在规划建设的山东美妆产业园在内,已有5个产业园项目官宣或已经动工。
可以看出,国内产业园布局在不断提速,今年上半年的产业园开建数目,达到以往5年的总和。全国化妆品产业进入了产业集群式高速发展期。
截至目前,国内初步形成了东有“东方美谷”“美妆小镇”,西有“西部美谷”,南有“白云美湾”、“南方美谷”,北有“未来美城”,中有“华中美谷产业园”的产业园局面。
高速扩张背后暗藏三大隐患
美妆产业园高速扩张背后,隐患也凸显出来。品观APP发现,目前,除少数产业园凭先发优势,获得良性发展外,大部分产业园都面临发展掣肘,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第一,名称/定位相似,同质化严重。
2015年,坐落于上海奉贤的“东方美谷”动工。截至目前,这里不仅聚集了伽蓝、上美、百雀羚、玛丽黛佳等本土企业和品牌,还获得了国际巨头资生堂、欧莱雅、莹特丽、科丝美诗的青睐。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其产业规模高达500亿元,奠定了全国美妆产业园标杆的地位。
为了复制“东方美谷”的成功,此后“西部美谷”“南方美谷”“美妆谷”“新州美谷”应运而生。除了名称相似,功能定位也竞相效仿,纷纷宣称“集生产、研发、检测、展销等全产业链服务于一体”。
2020年,广州花都针对“中国美都”的发展,研究制定了“一核四园多个基地”的战略规划,“一核”是指花都湖化妆品总部集聚区,“四园”是指花都西部化妆品产业园、新雅镜湖工业园、花山华侨工业园、秀全新华工业园,“多个基地”则指广东美妆智谷产业园、美东产业园、阿道夫德谷产业园等多个新建化妆品产业园区。这几个园区构成了“中国美都”重要的支撑点。
而今年启动的“未来美城”和“平潭美妆产业园”,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体系,前者总体规划为“一核、两园、四高地”,后者则提出“一核多中心”的产业布局。
有行业人士指出,“这属于同质化而低水平的复制,对当地美容业的发展一点意义也没有”。
“在制造成本上,广州有优势;在产品质量上,上海有优势,产业园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进行创新发展,才是良策。”另一资深人士如是建议。
第二,原地扎堆,多而不强。
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5大官宣要建或者在扩建的美妆产业园坐落广东,其中,仅广州市就集聚了3个——白云区的“白云美湾”、花都区的“中国美都”以及黄埔区的“南方美谷”。
这与广东本身的美妆产业规模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全国持证化妆品企业数量超过5400家,仅广东省就有2997家,占比超55%。广东以明显数量优势,成为中国化妆品生产、商贸集聚地和品牌孵化地之一。
但即便如此,在某进口品代理商看来,广东产业园密集度高于其他省市,实际上是“盲目跃进,多而不强”。他认为,近两年,广东产业园已被湖州“美妆小镇”、上海“东方美谷”甩下来了。
以广东建园时间最久的“白云美湾”为例,公开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其招商的品牌有韩后、丹姿水密码、卡姿兰、温碧泉、阿道夫、娇兰佳人等,在数量和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同一时期建园的“美妆小镇”和“东方美谷”。
湖州“美妆小镇”目前有170多家美妆企业入驻,涵盖珀莱雅、韩佛、衍宇、上美、COSON、娇兰佳人、伊斯佳、芭薇等品牌,整体发展迅猛。“东方美谷”入驻美妆企业占上海全市的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200家,A股和H股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20家。
在上述代理商看来,如今广州扎堆新建,不排除是“披着美妆产业外衣的地产项目。”现有产业园如何突破瓶颈、打开知名度才是广东亟需解决的问题。
和麦贺达集团副总裁田黎明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招商难度加大,造成了产业园空置率堪比写字楼。产业园一边常年招商,一边四处新建,结果很可能就是四面开花,但都半死不活,存量里拼杀,谁都不好过。”
第三,产业配套不齐全,服务跟不上。
“产业园的理想状态,是把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在一起,资源整合、组合的效率和成本形成新的优势,从而形成竞争力,为企业赋能。从这个角度看,谁能掌握先机把优势资源组合起来,达到这种理想态,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田黎明如是表示。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产业园上下游尚未贯通,没有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也缺失运营等各方面的服务。
一位身处广州“白云美湾”的彩妆品牌负责人透露,由于缺少管理和系统规划,产业园出现小散乱、配套跟不上等问题,导致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据品观APP查询发现,在广东省食药监局历次公布的化妆品质量抽检不合格名单中,白云区企业占比超过50%。国家药监局也将白云区相关美妆企业及产品,列入了重点抽检范围。6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广州市白云区芳祺化妆品厂飞行检查结果的通告》,该企业因存在原料与产品备案成分不一致等问题被立案调查。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资源整合还没做好,就贸然跟进场,肯定会被超越。”一业内资深人士指出,重庆的“美妆健康产业园”就是典型,此产业园的高光时刻就是2015年底开园时,此后再无公开消息,悄然淹没在后起之秀中。
是泡沫还是“东方格拉斯”?
事实上,当前美妆产业园快速扩张的局面,在电商产业园的发展进程中也曾出现过。
2018年末,前瞻产业研究院发文,当前全国电商产业园已超100家,预计2020年总数将突破500家。
然而,电商产业园并未像预期那样发展壮大。一方面,大量园区盲目入局,沦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噱头;另一方面,园区通过大力度优惠拉来第一批企业后,后续因运营跟不上而陷入困顿;还有一些产业园,以做电商的名义拿地后另作他用,真正的电商企业反而被排挤出局。
在某化妆品运营商负责人看来,各地热衷于新建各种产业集群,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可以土地变现;二是防止土地空置被国家收回;三是招商拉动第二产业,最终再拉动本地就业和服务产业。
他认为,“如今,美妆产业园集体涌现,也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泡沫总有戳破的一天。”
“互联网思维加持下的美妆行业,需要对产业链平台化整合和提升,以契合发展的需要,美妆产业园的出现,自是必然。”罗伯特香精香料公司总监池和升分析认为,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新规带来的洗牌危机下,化妆品产业集聚、抱团取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但入局需理性,看见风口就钻进来,很可能会昙花一现。
在他看来,电商产业园的问题就在于,盲目上马,并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平台化整合,都是终端销售环节的公司,“产业园”有其形而无神。“(美妆产业园)需要以纵向思维打通整个产业链条,从资本-概念-产品-销售形成闭环,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上述某进口品代理商则指出,即便是“东方美谷”“美妆小镇”,如今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离全球行业标杆法国“格拉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众人拾柴火焰高’,美妆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推进,核心企业入驻引导,政府大力扶持,再加上整合优势资源打通全产业链,才有望打造‘东方格拉斯’,真正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打造一流品牌,走向世界”。他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