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近日,据报道,日本化妆品品牌DHC蝶翠诗被卷入中国台湾地区金融诈骗案“澳丰案”,或损失约1.9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315万元)。公开报道显示,在塞浦路斯注册的澳丰金融集团,其旗下基金在中国台湾销售投资理财产品多年,在未经台当局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情况下,该集团以年均8%的收益率吸引社会各界购买其金融投资产品。5月,拥有千亿资金规模的澳丰金融集团宣布倒闭,超1.3万投资人受害,包括苏有朋、李登辉家族、万海航运陈柏廷家族、DHC公司等知名人士及企业,是中国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截至11月30日,DHC方面暂未对此作出公开回应。
11月30日,Zara推出了一套发产品组合,包含啫喱、造型喷雾及发夹梳子,售价 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56.2元),这是ZARA首次推出美发产品。据悉,ZARA曾于2007年推出双色眼影盘,2018年推出首个口红系列,2021年正式推出ZARA Beauty,成立化妆品部门,布局美妆赛道。目前,ZARA Beauty产品包含口红、眼线笔、睫毛膏、腮红、化妆刷等,售价为55-139元。
11月28日,资生堂官网宣布,开发了一款从面部图像预测未来的皮肤问题的新工具。资生堂表示,鼻骨骼与皱纹和松弛等皮肤状况以及毛细血管等内部皮肤特征之间存在关系, 通过应用这一结果并分析面部图像,资生堂可以将面部分为 16 种类型,并预测每种类型未来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和内部状况。资生堂计划从 2024 年开始,将这项技术用在其美容业务的测量工具上。
日前,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精研自然香氛疗愈个护品牌LONGTAKE与头部品牌管理公司若羽臣达成合作,若羽臣成为LONGTAKE中国区总代理,全面负责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及销售,涵盖旗下全系香氛个护产品业务。公开信息显示,LONGTAKE由爱茉莉太平洋集团于2022年4月推出,产品包含洗发水、发膜、护发精油等,LONGTAKE天猫海外旗舰店已于11月正式上线。
日前,据外媒报道,欧莱雅美国公司主动召回了旗下Mizani品牌的487件免洗护发素,原因是可能受到伯克霍尔德氏菌复合物的污染。公开信息显示,伯克霍尔德氏菌群对健康人的医疗风险较小,但对于免疫力低下或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可能引起呼吸道感染,而这些细菌通常对常见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据悉,Mizani成立于1991年,于2000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是欧莱雅旗下专业沙龙品牌,产品包含洗发水、护发素、发膜等。
资本
11月28日,2023(第四届)中国化妆品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越秀万豪酒店开幕,其中,主论坛以品牌五要素(科技、营销、渠道、美学与文化)为起点,从“新产品、新渠道、新营销、未来趋势:美学与文化”4大篇章出发,深度探讨了代际更迭下,中国化妆品产业的未来前景与企业的跃变之路。11月29日举行的功效护肤论坛、渠道创新论坛、新品开发论坛和原料创新论坛上,29位业内大咖,基于自己的从业经验与最新思考,为产业接下来的走向指明了方向。
(相关阅读《2024,更适者生!》《大洗牌!这些新趋势将影响美妆产业》)
原料
日前,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原料备案信息平台显示,云南衡金药业有限公司的“补骨脂酚”完成新原料备案。 此前,已有总部位于美国的赛胜公司的“补骨脂酚”完成备案,云南衡金药业备案的“补骨脂酚”原料使用目的为皮肤保护剂、润肤剂、抗氧化剂,适用于面部各类化妆品,安全使用量为0.5554-3.1992%,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与赛胜公司略有差异,云南衡金药业也是首家完成“补骨脂酚”备案的国内公司。
监管
11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39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通告显示,经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注册人为广东御神健康咨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企业为广州市绮易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塑美大健康隔离防晒乳等39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据悉,被通报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大部分为防晒产品和面膜等。其中,有10批次产品的备案/生产企业对样品真实性提出异议,经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玥之秘(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科丝美诗(广州)化妆品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风时代化妆品有限公司等未生产或者进口过上述抽检不符合规定产品。
11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40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通告显示,经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为扬州名妍日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姮曼洗发液等4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据悉,此次被通报的4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主要为洗护用品,不符合规定项目为菌落超标、丙烯酰胺超标、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超标等。
11月30日,广东省药监局发布关于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的通告。通告显示,广东省药监局组织对全省化妆品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化妆品抽样检验,此次共抽检302批次产品,其中4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为两款染发膏,一款沐浴液和婴宝护肤霜。广东省药监局要求相关企业和单位采取暂停销售、召回等风险控制措施,对不符合规定原因开展调查并切实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