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一个婴童护肤品牌走向谢幕。
近日,婴童功效性护肤品牌「宝幼」在淘宝、京东、小红书等多平台发布闭店公告:“由于库存和资金的压力,已无力继续经营,将于库存清空后正式闭店”。目前,店内产品正以9.9元进行亏本处理。
作为“医研共创”品牌,宝幼拥有强大的科研背书,是全国皮肤医院连锁上市公司——京城皮肤,联合数十位皮肤科临床专家共同研发。
然而,从上市到宣布闭店,宝幼只默默无闻存活了2年多。宝幼的黯然退场,不仅是一个新锐品牌的消亡,更折射出婴童护肤赛道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90后父母把育儿当科研”,婴童护理赛道加速出清,“零背景”玩家(这里背景不仅指出身,还包括资金厚度、科研积累、市场营销经验等)已经很难玩转市场了。
背靠上市公司的
“医研共创”品牌走向闭店
「宝幼」的运营主体,是北京宝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宝幼”)。
企查查显示,北京宝幼由京城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城生物”)100%控股,而京城生物又是上市公司京城皮肤(836930)旗下子公司。
成立于2006年的京城皮肤,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是国内首家皮肤病连锁医疗挂牌机构。
近年来,依托京城皮肤近20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数据,京城生物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功效性护肤品牌。比如,美白祛斑品牌「白鹿丹」、抗衰品牌「京城美研」、祛痘品牌「丽面平」以及婴童护肤品牌「宝幼」等,但基本都反响平平。
回顾「宝幼」的发展历程:2023年6月,依托“医研共创”模式,推出了臻护系列5款护肤产品:婴幼儿舒润保湿精华乳、精华霜、宝幼肤乐霜、宝幼舒缓保湿面霜、洗发沐浴露。
与此同时,其凭借院线优势,研发出多功能纸巾类系列产品,包含湿巾、湿厕纸、棉柔巾、保湿纸巾4大品类。
然而,首次推新之后,2年多的时间里,「宝幼」再无上新动作,也鲜少有出圈的营销。直至近期,其在小红书、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发布闭店公告,才引起一些行业媒体的关注。
目前,其小红书账号粉丝仅剩182,店内3款产品在售,除一款棉柔巾售价44.16元,剩余产品均以9.9元的单价在清仓甩卖。
天猫官旗粉丝数约3500余人,店内仍有6款产品(含棉柔巾)在售,除一款保湿精华乳售价10.8元,剩余产品同样以9.9元的单价在甩卖。
其京东官旗粉丝较为可观,目前还有12.5万粉丝,店内5款产品在售,除了棉柔巾80抽×4包卖36.98元,剩余产品同样统一售价9.9元。
对于闭店原因,「宝幼」在闭店公告中坦言:因经营决策失误,过度专注研发而忽视营销,精力、资金都投入在产品上,没让更多人认识。
3个婴童护肤品牌 为什么都“速朽”了
放眼整个行业,「宝幼」并非婴童护肤品牌掉队的孤例,只是在爆雷的名单上又添了一笔。
7月中旬,华熙生物曾发布公告,宣布乐华娱乐旗下公司退出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的股东名单。这场备受瞩目的“护肤+娱乐”跨界联盟正式解散。
在此之前,「润熙禾」的品牌运营已经陷入停滞:小红书账号停更于去年12月,公众号停更于去年11月,微博最后更新停留在去年10月。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已搜索不到其官方旗舰店。
与此同时,去年12月,杭州母婴品牌「可优比」陷入“老板跑路”、“公司爆雷”的负面漩涡,虽然创始人杨樊很快发布视频否认爆雷跑路传闻,但其也坦言,“可优比确实出现了问题,公司银行贷款已经停了,产品和员工都要大规模优化”。
近两年,借助线上平台,不少婴童护肤品牌从新品到爆品的成长路径大大缩短,但也难逃“速朽”的命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缺乏市场洞察和持续创新能力
婴童护肤市场是一个使用者和购买者分离的市场,随着90后/95后父母成为主流,婴童产品的诉求从“基础保湿”转向“功效+安全”,如果品牌推出的新产品没有击中新生代父母的心巴,或者凭借一两个爆款走红后,没有持续迭代,持续创新,就很容易被“聪明”的父母抛弃。
2、埋头科研,不懂营销更不懂渠道
做好产品只是第一步,“酒香也怕巷子深”。宝幼的案例就告诉我们,随着新生代父母对婴童产品提出更高需求,“医研共创”“循证医学”等几乎成为了标配,如果品牌在研发上没有打出差异化,又缺乏对婴童市场的运营经验,不懂营销,不掌握渠道的真实需求,产品自然很难被消费者看见。
3、资金储备不足,或财务压力过大
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和健康的利润率作为支撑,品牌“速朽”也是注定结局。典型如可优比,推行阿米巴机制(分组承包制),将利润大部分分配给业务小组,公司仅保留少量管理利润。这种机制在高速发展期可以推动增长,但当业务进入瓶颈期,资源过度倾斜于短期业绩,就会加剧内部矛盾和财务压力。
180亿婴童护肤市场 难容“零背景”玩家
根据欧睿咨询数据,预计到2026年,我国婴童护理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其中,婴童护肤品类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80亿元。在这背后,是“科学育儿”“精细喂养”理念下,新生代父母对婴童护理产品提出更高要求,也吸引了众多品牌进入布局:
头部国货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国货美妆头部企业,凭借其在护肤领域的专业形象,切入婴童护肤赛道,打开了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典型如:
自然堂集团旗下婴童皮肤科学功效品牌「己出」,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深度合作,近日再推新品小绿罐AD霜。
上美股份,新推出了母婴护理品牌「面包超人」,与2015年推出的「红色小象」、2022年5月推出的「NEW PAGE一页」、2024年1月上新的「OU」共同丰富其婴童护理矩阵。
面包超人已推出新品(图:面包超人小红书官方账号)
贝泰妮旗下的「薇诺娜宝贝」,则已成长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半年报显示,该品牌实现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8.62%。
新锐品牌深挖细分赛道
新锐品牌深谙“进窄门、走暗道、耕瘦田”的智慧,在未被满足的细分领域进行价值深挖。比如:
「海龟爸爸」专注儿童防晒,产品连续4年蝉联婴童防晒TOP1,成为欧睿国际认证的“亚洲第一婴童防晒品牌”。
「戴可思」以“湿疹护理”切入婴童市场,核心产品金盏花系列深受市场认可。
「贝德美」瞄准被德国人称为“妈妈草药”的蓝甘菊,明星爆品儿童蓝甘菊洗发水一上市便创下了500多万瓶销量业绩。
「兔头妈妈」提出“儿童分龄洗护”理念,在儿童口腔健康领域,针对居高不下的龋齿率推出国内第一个儿童奥拉氟分龄牙膏配方。
外资品牌后退,但仍有一席之地
一份由母婴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19年婴童洗护品牌TOP20榜单》显示,国货品牌13个,外资品牌7个,其中,「强生婴儿」、「贝亲」和「艾惟诺」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四,占据头部位置。
5年后,根据魔镜洞察的《2024婴童护理线上Top20品牌榜单》,国货品牌已经占据15席,且排名前5的品牌均为国货,前10的品牌中仅有1个外资。
不过,「贝亲」、「艾惟诺」、「强生」等外资品牌依然深受市场认可。行业人士表示,外资品牌在市场中仍具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高端细分市场和线下传统渠道。
中国婴童护肤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新一代父母对产品安全性与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婴童护肤赛道呈现出“强功效实证、强科研背书”的趋势,与此同时,“懂营销、懂渠道”成为专业玩家的必备技能。“不懂研发或者不懂市场”的跛腿玩家走不远,“零背景”玩家更是难有立锥之地。